青年計畫系列活動
疫情下_不能出門那就來讀書
第一本 – 寄食者:人類關係、噪音、與秩序的起源
時間:11/21 13:00-15:00、11/21 15:30-17:30
地點:線上(GOOGLE MEET)
導讀老師:蔡士瑋
預計人數:4-8人
第二本 – 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
時間:11/27 14:00-16:00、11/28 14:00-16:00
地點:線上(GOOGLE MEET)
導讀老師:蔡翔任
預計人數:4-8人
● 主辦單位:非常廟藝文空間
● 贊助單位:文化部

疫情發展至今,社會上方方面面都受到巨大的影響。當代社會在這巨變下,除了快速在事務上應變外,長遠來看身為當代人的我們應該如何因應?如何面對?如何回應這突如其來變化?疫情難道只有身體健康的問題嗎? 本次讀書會針對這樣的特殊狀況搜羅了兩本書,並邀請到兩位導讀老師,在這特殊的時期,讓大家感同身受的一同閱讀、思考、思辨。
【書本簡短導讀】
賈德․戴蒙的《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
這本書試圖回答一個問題:人類族群之間的接觸與衝突,其強弱懸殊所造成的結局並不是隨意偶然的,而是取決於武器、病原與科技三個近因,而這三個近因又是終極原因—各大洲生態與自然資源的分佈不均—所演化的產物。作者以演化生物學、生物地理學、疾病生態學為工具對此展開詳實、充分的論證,為人類文明的自然史提供了嚴謹的科學解釋以及道德上的反思。
賽荷的《寄食者:人類關係、噪音、與秩序的起源》
這本書是1980年的著作,據說也是他開始離開學術寫作的開始。這本書因此具有這樣的意義:創作或者說真正意義上的獨立性。在這樣獨立又創作的自由上面,我們可以藉著理論的研讀以及他的研究反思,進而通向我們自身創作和自我創造的契機。進行方式上我們將採用句讀與討論的方式,加上儘可能的分析以及延伸,期待通向更扎實、更深入的研討。
蔡士瑋
法國里昂第三大學哲學博士,水林藝術空間策畫暨策展人,2021年空總C-LAB〈超編碼—地理圖/誌的藝術測量術〉策展人,現任教於臺灣師範大學(哲學)和臺灣藝術大學(美學)。研究領域為德希達哲學、美學論述和藝術哲學、政治倫理學(認同問題)、比較與跨域哲學。
—
蔡翔任
政大哲學博士,靜宜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2017年詩的蓓蕾獎得主,出版有詩集《日光綿羊》、電子書《尼采伴我思》。學術領域為班雅明、巴塔耶、神話研究、哲學人類學。
對我而言,詩就是一種沉思風格,它跟哲學有高度的親和性,更何況我本人就是專攻哲學的。然而,據說概念與說理對各種藝術創作是有害無益的,對文字創作的傷害尤甚。弔詭的是,當代哲學有越來越多的詩化表達,這更讓詩與哲學彼此滲透而界限逐漸模糊。哲學為什麼會對詩產生致命的誘惑?詩到底要如何戒備淪為概念的工具而同時又指向一種格物跟沉思?文學性的清規戒律是否依然存在?我將會透過一些作品以及個人創作經驗,針對這些問題做出回應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