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oll to top
en zh

青年計畫系列活動

疫情下_藝術與哲學

時間:2021/9/25(六) 14:00-17:30
講者:蔡士瑋、蔡翔任
地點:線上
預計人數:15人
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wWT3o9eJK7e29eCG8

● 主辦單位:非常廟藝文空間
● 贊助單位:文化部

在大敘事終結之後的當代藝術發展逐漸轉向哲學,藝術作品不在受特定風格、媒材的限制,使得藝術能展開更多面向的可能向度。然而在今日那些令觀者困惑的「當代藝術作品」,卻正好是藝術向前推進後所造成的樣態。如果能對於這段歷史或其中發展邏輯有更深刻的理解,是否能讓大家更容易進入其創作、觀看脈絡呢?

VT Artsalon於2020年開啟第一場藝術與哲學的思辨課程,參與的朋友經歷一整天馬拉松似的理性思考及感性感受。我們收到大量的回饋,希望可以延續討論,持續探討深度與廣度。因此在這疫情之年,我們再次要展開一場思辨之路。邀請大家再次一同參與!

【活動詳情介紹】

// 簡易流程 //
✱ 14:00-15:00 第一場  講座分享 # 第二次航行_ 藝術與哲學的糾纏與綿延
✱ 15:00-16:00 第二場  講座分享 #詩是語言無微不至的重生
✱ 16:00-17:30 第三場  交互討論綜合分享

【主題簡述】

# 第二次航行_ 藝術與哲學的糾纏與綿延
這次延續上次的主題:哲學與藝術的關係。我們打算從爭議開始,也就是從海德格與夏皮羅的爭論開始回溯。同時,我們也會從去年的結論回顧進行再一次的巡禮。柏拉圖說人類的第二次航行才是哲學的開始,這個開始就是觀念(idea)的產生和信念,我們必須再一次面對這個與哲學混雜不清的曖昧始祖的談論,並且重新看待美學的企圖,我們這次從黑格爾回溯謝林,也企圖走向藝術史和藝術哲學的開端與邊界。

// 推薦書單 //
德希達,《論文字學》,上海譯文。
謝林,《藝術哲學》,北京大學。
夏皮羅,《藝術的理論與哲學》,江蘇鳳凰美術出版。
麥克魯漢,《古騰堡星系》,貓頭鷹。

#詩是語言無微不至的重生
本演講會以心性、詩性、詩藝三個層面來分享一個詩的理念—詩是語言無微不至的重生,並期待這個觀念可以跟其他各種藝術有所會通。藝術,其實就是讓物、關係獲得無微不至的重生。在本講中,講者會以詩的讀者跟創作者的角度分享一些作品。

// 推薦書單 //
奧克塔維奧·帕斯,《帕斯選集》,作家出版社

蔡士瑋

蔡士瑋,法國里昂第三大學哲學博士,水林藝術空間策畫暨策展人,2021年空總C-LAB〈超編碼—地理圖/誌的藝術測量術〉策展人,現任教於臺灣師範大學(哲學)和臺灣藝術大學(美學)。研究領域為德希達哲學、美學論述和藝術哲學、政治倫理學(認同問題)、比較與跨域哲學。

蔡翔任

政大哲學博士,靜宜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2017年詩的蓓蕾獎得主,出版有詩集《日光綿羊》、電子書《尼采伴我思》。學術領域為班雅明、巴塔耶、神話研究、哲學人類學。

對我而言,詩就是一種沉思風格,它跟哲學有高度的親和性,更何況我本人就是專攻哲學的。然而,據說概念與說理對各種藝術創作是有害無益的,對文字創作的傷害尤甚。弔詭的是,當代哲學有越來越多的詩化表達,這更讓詩與哲學彼此滲透而界限逐漸模糊。哲學為什麼會對詩產生致命的誘惑?詩到底要如何戒備淪為概念的工具而同時又指向一種格物跟沉思?文學性的清規戒律是否依然存在?我將會透過一些作品以及個人創作經驗,針對這些問題做出回應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