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起人|黃于洋
創作論述|
必須採購所以前往超市、必須維繫工作所以出門開會、必須收到透過手機點的外送所以踏出公寓的鐵門、在緊鄰室內空間一步的地方拿到食物。因應疫情,人們希望透過極限到幾近沒有的實質接觸來避免病毒與疾病的傳播,幾乎所有可以透過網路訊號完成的聯繫都被實踐了。在一切事物皆轉變為線上的形式進行時,卻還是有那麼幾件不得不踏出家門、不得不與人接觸的事必須進行,這些事通常是與維持人的身體機能有關的,但除此之外真的完全沒有其他的必要活動嗎?
「必須」所指既不是必須,也不是非必須,在面對病毒的恐懼下,規範以及理性告訴我們不要進行非必要的外出,但對於人來說,維持著身理的需求便是生存的唯一必要條件嗎?在居家空間減少與外界的實體互動時,總會有著些許的欲求騷動著,這似乎使人產生了某種趨性來進行「必須」的活動。
因此本次的計畫便是像要透過邀請參與者進行各自的「必須活動」,透過不同的人在同步面對當前的疫情時,所展現出來的意志,也可以說是在尋找一種自由的樣貌。

DSCF4813

DSCF4807

DSCF4806

image
發起人|曾綉珍
創作論述|
說明書為定義及規範事物的標準守則,疫情阻斷了世界所習慣的一切,人們開始守著新聞了解每星期的規範為何,思考該如何彈性的面對一切的改變,展覽大量數位化,遠端工作及開會成為常態,面對疫情侵襲下的新規範,人們運用滾動式的調整讓束縛與規則可以不斷被定義與詮釋,各國面對同個病毒展現出不同的規範,各地不斷互相參考詮釋著,試圖找出對抗疫情最完美的說明準則。
進而開始思考著論述說明與作品的關係,創作者在合作中是否有更多可能,來回合作中如何解讀及詮釋,創作者在共同詮釋中會如何互相牽引,最終觀眾如何認定詮釋,這層關係對於所有創作者是否又是另一種心理的規範。
作品試圖將論述與說明書做連結,透過隨機指派的出題者將定義規範上傳至共有匿名的Instagram,試圖以社交媒體易塑造形象的特點,觀察各個創作者該如何使用說明,又會如何被集體上傳共享的氛圍影響?
上傳的影像記載著詮釋的過程,作品透過時間次序相互影響著, 創作是否能透過共同詮釋將作品趨向於完美?共製作兩系列創作,16個作品,利用不同形式的媒體並置,在展覽空間中以影像堆疊展示。
各個創作者透過說明進行第一層的詮釋,於家中以個人經驗進行轉化及揣測,而作品發起人搜集所有創作後,借助自動建模程式,生成 3D 模型,將上傳的影像重新創建16個”立體貼文“,以不同維度去模擬形狀紋理,進而形成第二層詮釋,透過程式的數據分析將影像重新可視及具體化,再藉由展場的佈置,讓影像進行疊加並隨機的與3D模型進行紋理貼合,創造出觀者的第三層自我詮釋。
藉由產生的規範反覆詮釋錯置,回應經驗虛實滾動的變化,讓觀者在不同象度的準則裡漫遊.在作品的交錯中看見詮釋間的對話與規範的轉變。
執行說明書|
1. 八個參與者中,隨機抽出兩個出題者
2. 出題者必須在指定的時間思索一個創作題目,並想像作品最終的樣貌
3. 於共創的IG帳號上發布三則貼文,為想像中作品的樣子、氛圍、顏色、論述……等,用形容的方式去描述疊加,一定要有文字,影像或語音可以輔助呈現.其中第一則描述題目,第二則描述樣貌、材質,第三則描述論述
4. 參與者有三個星期可以完成作品(包括出題者),三星期後大家都要將作品上傳到IG上
5. 一人一格,除了作品上傳外,還必須寫下創作過程的詮釋(50字以內)
6. 接著再換第二位出題者,以此類推。

DSCF4823

DSCF4821

DSCF4820

DSCF4822
發起人|林祖帆
創作論述|
在疫情期間,導致人民內心的不安,病毒的快速擴散,進入到三級警戒後,逐漸把重心轉移至生活的本質,保留多數的時間給自己,進而注意到生活周遭的變化。
這場疫情不僅限制了某些行動,也徹底改變了平常的行為模式,並影響到人們的生活型態,從創作的角度來觀看我們可以試著做些什麼?
這「日常演練」計畫就默默地展開行動了,為了更貼近生活,選擇以日常物件做為創作的題材,透過藝術家們面對環境的衝擊,彼此提出有趣的想法。
一開始的指令是請創作者們選出兩項的日常物件作為創作的序曲,透過創作者提出的日常物件後,在不知道的情況進行下一個階段,並公布指令為:「將你所選擇的物件本身失去原有的功能性,並改變原有的認知狀態」。
在設定這指令之前是為了模擬疫情下某種不確定性及未知的狀態,創作者們接收到指令後,隨即而來的是推翻原本對日常物件的認知,試圖讓原本的事物增添了新的思維,在後疫情時代我們是否有能力順應、創造、再定義突如其來的挑戰。
執行說明書|
1. 提供2種日常生活可取得的物件。(表示最後完成2件作品)
2. 等大家提供自選的日常物件後,即可解鎖下一階段任務卡。
3. 寫下100-200字,收到下一階段任務卡的感受或未來製作方向…等。(簡述即可,作為實體展的創作軌跡)
4. 自行提供的日常物件可與其他異材質結合…等,使用媒材形式、種類不侷限

DSCF4838

DSCF4854

DSCF4851

DSCF4845

DSCF4841

DSCF4825
發起人|蕭雅萱
創作論述|
在這次疫情中,不僅是地區性,全體人類都經歷了一次巨大的慮病狀態,而面對這層無處不在的焦慮我們不得不把因為疾病而造成的擔心害怕給內化至身體之內,這幾個月來人們就在這樣隱隱的不安中生活著。在這件作品計畫中我試著模擬人們在遇到困難、不安、疑惑時會進行的祈禱或求籤行動,在求籤解惑時,我們慣於把自己的疑惑於心中默念並擲筊抽籤,在得到神明的旨意後,循著籤詩上總是神秘難解的文字意涵來和未來的自己共存與調整決定。
在此次計劃中發問者試著將疑問傳給同樣朦朧異域的他者,我們仍不能知確對方的存在、能力與性格,我們試著將生命中的困惑向上傳遞至網絡,如同我們曾經在廟宇中將疑惑向上傳遞至另一個領域,事實上,因為疫情而更顯的重要的網路系統極似神域,其中無空間也無時間限制、有聲音樂也無聲音、有顏色卻也同時無色。將困惑實際交付給另一個人並期許他給予自己碎片般的籤詩答覆,並再試著以多樣形式組成的多媒體籤詩形式去與自身化解,我們並不總是能夠從神明晦澀的語境中獲得解答,但此次參與的藝術家們的疑惑事實上也會拼湊出一種對於這個疫情世代的逆境籤詩,並藉由每個人的實驗創作得到某種碎片形式的和解,當我們以整體去觀看這件作品,甚至是此次展覽每位藝術家所制定的規則與其產物,至少一點點也好,便得以窺見疫情焦慮下的迷幻解決之道。
執行說明書|
1. 每個人提供一些想像中要創作的作品素材碎片(可以是聲音、影像、文字等等)
2. 藉由抽籤或其他隨機方式將這些素材提示給予某人
3. 提供素材碎片的創作者要以自己提供的素材碎片進而發展完成作品
4. 收到素材的人也要藉由該素材去推想、組裝、融合、發想提供素材者的作品會是什麼樣子,但在其中也可以加入自己的構想,形成一種以碎形訊息去揣測、類祭儀問神的創作模式。在這之中重要的是我們收悉的通信以及交流是禁止的,因此會形成某種遠始的、超越網路之上的近神靈猜想。
5. 因此最後會有參與人數的兩倍的作品,但想要再增加數量也可以(例如十人參加,則最終會有二十件)
展覽形式|
大約70X40cm(有可能更改)大小之木框,內置一台小的液晶電視,一對神明燈、一對筊,地面則設置一座墊。觀者也可現場求籤,木框下會放置八張創作者各自回答的答案,以紙本的籤詩形式印出,紙張中間的QRcode可以掃描觀看答覆。

DSCF4893

DSCF4891

DSCF4892
發起人|丘智偉
創作論述|
現在人們一天會接收到的影像資訊至少上百種,這樣的情況下,人們已經習慣用網路上的影像作為資訊的接收,而在社交軟體(Instagram)上,1:1的影像上傳尺寸,向上滑動有如捲軸般的閱讀模式,以及九宮格的排版,都讓人們常常忽略作者本身,只在乎視覺上的影像。
以此作為出發點,讓多位藝術家在不具名的限制下接龍創作,使生產出來的作品消除了藝術家的身份,只剩影像提供觀者閱讀。
以日常使用的社交軟體(Instagram)做為作品的媒介,讓多位藝術家共同經營一個不具名的虛擬帳號,以此虛擬帳號作為一個虛擬的角色,以第一人稱視角讓多位藝術家以串聯的方式,相繼扮演這位虛擬的角色,拍攝並貼文12張照片及一段文字。藝術家們在不知彼此順序的狀況下,只能使用黑白照片以及簡短文字作為接續故事的線索。
展覽形式|
將96張照片以小格的印刷輸出品,依照順序貼在展場牆面上,並在每12格照片下方加上每位藝術家的文字註解,一旁會有風扇吹拂,使照片翻起,讓照片下的文字有時看得見有時看不見。讓觀者以一種看剪貼板一般的形式看96張故事。
一旁是我以第一人稱視角的影像在觀看IG中的96張圖。
執行說明書|
1. 抽出大家的順序
2. 共用一個IG帳號,八個人以一個虛擬的角色為主角,拍攝12張、第一人稱視角、連續且有故事性的照片。
3. 一張照片一張文,不能一篇文多張照片
4. 前九張內文只能有照片順序(01~80)的號碼,每人的第十張除了號碼(12、24、36…)還要留下一段文字。
5. 第一位開始拍攝,po文後,照片內文順序01、02、03、04…12。第二位依照十二張照片跟一段話揣測前十二張的故事,接續故事,繼續拍攝,內文13、14、15…以此類推…
6. 最後形成一個虛擬角色,由96張第一人稱視角、連續且有故事性的照片,形成的故事。

DSCF4861

DSCF4858

DSCF4856
發起人|彭凡修
創作論述|
作品始於對於社群網絡與演算法的看法,AI人工智慧以一種慣性的思考邏輯在運作著,而仰賴這些的我們也漸漸的被這些慣性牽著鼻子走。這種感覺在三級警戒期間被放大了,不斷的冀求與外界有連結,卻也被困在訊息轟炸與數字的追求裡面。
一場疫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但也作為某種契機令人停下腳步回望自己的生活,重新面對自己。「生活是怎麼被構成的?」在現代社會繁多的事物必須暫時停手一段時間的當下,格外令人好奇。也期待在這樣的過程裡面能夠令人沉澱下來,調整好自己的狀態好去再次去面對世界與現實。
以這樣的角度出發,在當前的生活底下,人們甦醒後開始一天的生活最先意識到的改變應該就是日照的變化了吧,除了光照的角度,從盆栽竭盡所能的想從西曬的窗台上蒐集更多的光而開始偏向,到被陽光烤到油墨發色已經不再鮮豔的家電瓦楞紙盒。這些線索確實都是一直都在那裡但是很少被人們意識到的細微「日常」。
曾有人像攝影家為了陽光而買下了一棟房子,靠窗光留下不少名作。那麼我們這次也來尋找「光」,拿起2021年的盒子相機,順便致敬一下一百二十年歷史的「布朗尼相機」,這台以傳說裡面會祕密地幫人類做事情的小妖精為名的相機開啟了攝影的嶄新時代,攝影不再專屬於專家,人人都能拿起相機記錄自己想記錄的東西的時代。期待能感知生活場域不曾注意到的魅力,珍惜的精挑細選出一張照片。
期待能夠成為疫情底下創作的伸展操,為將來的日子做好暖身,或許這次真的能夠發現那些默默的在角落生活著的小精靈。
執行說明書|
尋找室內的自然光或是偶然的光。
居家環境的重新認識,就來找家裡的光吧!
過去人們總是喜歡利用窗光做出靜物與人像作品,就像是某種溫故知新,就來找到這些光,「捕捉」起來。
寄送或是於空間領取材料包,利用材料包裡面一次只拍一張的木盒子針孔相機,按照自己決定的時間進行曝光,完成後再送回交由發起人顯影,印相為平面影像作品。

DSCF4873

DSCF4929

DSCF4877
發起人|邱怜禎
創作論述|
疫情狀況下,我們會透過螢幕、手機、平板等數位媒介來與他人保持聯繫、接觸,並且用以得知外界的訊息。有時,我們會和虛擬的場景和畫面交融在一起,例如:視訊會議、課程時,大家會挑選喜歡的空間場景、動畫空間或自然場域套至「自己身後」的畫面,透過視訊的過程,我們好像就「身在」這個場景或空間中。
「身在」這個場域,是一種新的存在方式,快速的、隨時隨地的,我們可以「在」各個不同場域中,和同時處在其他地方的人會面、交談。看似取消了許多人體上、移動上的缺點,但是那也僅限在畫面之前、之內的空間。螢幕之後,我們還是被囚困的樣貌,要如何能比擬我們能「親自在場」的場合。
於是這件作品是想要將螢幕之後的樣貌呈現出來,透過與媒介的互動,我們看似可以在這個畫面中辦到超越肉體的行為與虛擬合而為一,但是當我們從鏡頭中向後退,揭露出鏡頭後我們的真實樣貌時那副滑稽的樣貌,但我們卻無可避免的,面向著鏡頭之內新的理想生活與世界。
執行說明書|
1. 請準備一項需要與之互動的「介面」。
2. 請拍攝一段約莫兩分鐘的影片。
3. 內容請依照接收到影片後再思考要怎麼跟「虛擬的場景或物」互動。

DSCF4885

DSCF4949
發起人|宋明珆
創作論述|
持續了將近兩年的新冠肺炎,打亂了全世界的生活節奏,各地接連實施封城措施,也意外的產生新的生活與工作型態。然而,這種新的生活型態也對人們的心理健康造成負面影響。有多項研究指出,在疫情爆發期間,民眾產生憂鬱、焦慮甚至是自殺傾向的比例都有大幅的增加,而影響的族群也以年輕人較為顯著。
人與人的互動被隔絕之後,人們每天的生活與心情又會有怎樣的變化?此計畫以此問題為創作動機,嘗試以影像日記的方式紀錄參與藝術家在疫情下的每日生活,將心情色調化顯現於影像中,並匿名發布至社群平台上。
而Instagram作為照片發布的平台,既作為線上展覽的一種形式,也嘗試利用此展示方式在私領域與公領域之間的模糊界線游走,挑戰個人對於將隱私公開於網路上與公共空間的開放程度。而當這些私人的照片被洗出展示在公共空間時,作為照片的真實性又會因為藝術家拍攝時的選擇被過濾掉多少?
此計畫執行期間為2021年9月15日至21日,其中包含中秋連假。作為一個影像實驗,希望可以透過這個藝術計畫,創造出反映後疫情時代的獨特影像敘事。
執行說明書|
每位參與藝術家以第一人稱視角拍攝一天中的5個主要活動,(活動定義:持續半小時以上,且在一天中佔時最長的前5名。)以一天一貼文的形式在每天睡前將照片傳到共同的Instagram帳號(@micro_lockdown.2021),上傳前根據心情將照片調色。
計畫執行時間時間:2021年9月15日至21日

DSCF4948

DSCF4945

DSCF4942

DSCF4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