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oll to top
en zh

ABOUT VT

about vt_工作區域 1

約在二十年前的臺灣,台北誕生了一個由青年藝術家組成的團體:「非常廟」。這個團體在草創時以不定期、不定點舉行展覽的方式多方結盟,以打游擊的戰術實踐他們藝術的理想。當年的成員可能也沒想到,「非常廟」一走會走過二十年。藝術的路不只走遠、還走得深:2006年,這股結盟、游擊的能量促成了VT Artsalon非常廟藝文空間(簡稱VT)的創立:一個由策展人和藝術家組成的團隊:姚瑞中、陳文祺、涂維政、陳浚豪、胡朝聖、吳達坤、蘇匯宇、何孟娟八個人創立了台灣第一個複合式經營型態的藝術空間,為空間訂定了跨界表演、展覽和交流的方向,致力推廣不同於主流市場的藝術實踐。爾後,VT本著深耕和創新的精神,對空間進行多次的調整。2012年開始,VT在新生北路上找到自己的家,重新訂定了專業展演空間的方向,並且發展各項具有連結性的藝術計畫。

 

除了常態展演外,VT也同時專注於多觸角的延展。自2014年起開啟國際性的展演交流,如與慕尼黑藝術公寓(Apartment der Kunst)的三年展覽及駐村交流計畫,以及香港am art space、馬來西亞SGFA、墨西哥Marso、荷蘭GUP、盧森堡Casino等……展覽交換,多次受邀參加法國巴黎、德國、韓國釜山、首爾、光州以及中國北京等地博覽會。更於2017年正式發表兩大國際交流計畫:「跳島計畫—帝國逆行」及「Younited States」來探索臺灣與他國、臺灣與其他體系的種種創造性思想。國際交流計畫除了向國際推廣台灣藝術與文化外,VT也同時帶著青年的策展人與藝術行政一同走向國際,培養其國際視野以及與不同國家藝術工作者的相處之道,使其更具備藝術的國際素養。期許培養更多國際人才,讓台灣的藝文工作者們一同在國際的舞臺上發光發熱。

 

其次針對臺灣青年藝文工作者的培養,更是不遺餘力的舉辦各式徵件與計畫,如針對藝術行政及研究員的"非常時期研究案"、針對策展人的"非常徵件"、針對初出茅廬的青年藝術家的"VT秀秀"以及針對年輕藝評家的”非常評論”。並於2019年開展VT青年藝文工作者培育計畫,逐一的整合相關的計劃與培育動能。VT深信以長期、穩定培育為基調,創新為輔佐,能夠極其踏實的逐步為藝文產業培育出支撐起下一個世代的藝文人才們。

 

在空間營運歷程中,非常廟藝文空間始終思索台灣作為「世界」之一員的角色與意義為何,以及以藝術作為方法的前提下,如何得以重建新的文化與政治脈絡,讓臺灣得以嘉惠與受惠於國際社群,同時令台灣與其遠親近鄰的關聯能夠產生積極意義。自2008年起,VT持續以聯展、駐村、論壇與出版品的形式進行各式國際交流;並於2018年,鄭重地開啟新的一章,將自身從一個藝術家空間轉化為一個集體創作的/策劃的單位(artist-run-space as collective art/project art),並以此為契機創造新的平台來凝聚一股屬於台灣的藝術力量並以此為基底將台灣的藝術、藝術家、策展人、藝評、藝術行政一同推上國際的舞臺。

MEMBERS

陳文祺

Chen Wen Chi

曾任寧波大學潘天壽建築與藝術設計學院教授、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所長。現為無用設計藝術工作室負責人。設計作品見於國際文博會、展演空間、公共藝術、私人商業空間、舞台視覺空間、展場設計等。專業於跨領域整合創作與設計,並擔任擔任多項國內外藝術與設計大展策展人。MORE

 

姚瑞中

Yao Jui Chung

1969年生於台灣台北,作品涉獵廣泛,主要探討人類某種荒謬處境,早期作品以幽默手法對「正統性」進行顛覆。也透過攝影裝置手法,呈現台灣特有的一種虛假、疏離的「冷現實」。並整理過去在台灣各處踏查拍攝的廢墟照片,延續「人類歷史的命運,具有某種無可救藥的荒謬性!」創作主軸。MORE

 

吳達坤

Wu Dar Kuen

藝術家/獨立策展人,現任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資深策展人。長期關注當代藝術與亞洲文化生成演變的過程,藉由藝術語言反思亞洲社會現況,思考如何以藝術作為方法面對全球化、新自由主義的影響下實踐「藝術無國界」的理念。MORE

 

胡朝聖

HU Sean C.S.

出生於臺灣,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系廣播電視組畢業,紐約流行設計學院(Fashio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藝術管理碩士。現為胡氏藝術公司執行長及双方藝廊創辦人、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榮譽董事、臺灣視覺藝術協會顧問、臺北市政府市政顧問。MORE

 

蘇匯宇

Su Hui Yu

1976年,出生於台灣。影像、媒體、史料與日常生活交織後的複雜現象吸引著蘇匯宇,過去他以錄像探討大眾影視媒體對人們觀看的影響,以及人們對媒體的思想與慾望的投射。近期蘇匯宇開始著迷於古籍與稗官野史的閱讀經驗,透過重讀、重敘與重新組裝過往時代的書籍,獲取對於身體、存在與歷史等課題的重新認識。MORE

 

涂維政

Tu Wei Cheng

1969年生於台灣高雄。創作將「自我」異變成「體制」,作品擬造考古背景真實所編造的「歷史證據」,將「科技擬古物」與不同文明、不同時代的特有形制相互拼貼,在作品中包覆交融當地傳說與當代現象,產生歷史與真實錯置的謬誤感,指涉他所理解的資訊文明狀態,並思考社會普遍存在文化主體認同的歧異與焦慮症。MORE

 

陳浚豪

Chen Chun Hao

1971年出生於台灣南投,自2009年底,開始以「蚊釘」創作。利用木工裝潢時所使用的特殊「蚊釘槍」,進行古畫的臨摹創作。對他來說,這樣的臨摹是極為個人式的創作行為,同時也延續了先前的創作慣性 ─ 「在材質的限制性下尋找創作的可能性」。陳浚豪運用蚊釘與傳統書畫的水墨置換,視個人的臨摹為「再創作」的創作方式,將眾多書畫典範,以當代書寫的方式,賦予其嶄新的面貌。MORE

 

何孟娟

Ho Isa

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碩士,現從事數位影像創作。2018拉古納藝術大獎特別獎、2013與2015 紐約ISCP5駐村、2014年慕尼黑以及吉隆坡駐村、2010年巴黎西帖藝術村駐村、2013伊勢基金會獎、2016、2012年亞洲文化協會受獎人、2011年高雄獎首獎。作品典藏於國立台灣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關渡美術館、鳳甲美術館、忠泰美術館、澳洲白兔美術館、韓國光州美術館。曾受邀於以色列、法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捷克、印度、韓國、中國、美國、俄羅斯等地展出。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