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默與幽默的形體劇場「魔梯之夜」
文│陳沛妤
2015/04/30
走進地下室的幽暗空間中,座位上貼心地寫著預定票券觀眾的名牌,彷彿在餐廳裡預約好了座位,而座椅也正在等待觀眾的來臨。由於人數眾多,一陣慌亂與嘈雜之下,眾人開始點餐,並期待演出的開始。
在台灣的劇場看售票演出,既定印象都是坐在排列整齊而正常的座位上,專心的看著舞台前方的演出,無論是大型表演或小型劇場的方式,觀眾都是必須要標準的待在座位上的,且不能飲食,否則旁人可能會白眼你。今年度由Multi-X 魔梯形體劇場舉辦的《魔梯之夜》,突顯了三個特別的元素:無口說語言的肢體喜劇、可飲食的餐廳空間、可對演員丟紙團的觀眾互動。Multi-X 魔梯形體劇場原名為Multi-X毛梯劇團,由陳雪甄成立於2011年,2014年正式更名,Multi- 為多元之意,而X在代數學中,作為表示未知量的變數,團長表示,取名Multi-X 魔梯,正是希望劇團的演出能帶領觀眾進入更多元未知的想像世界。而「形體」(Physical)二字代表著以視覺的方式觀看其運動。形體劇場(Physical Theatre)源自歐洲,是一種以身體動作為主要表現媒介的劇場創作,舉凡偶戲、舞蹈、默劇等,主要來自於演員自身對身體所擁有表達能力的想像,以及對劇場演出的創新概念。其中,魔梯劇團創辦人陳雪甄師承菲力高利耶(Philippe Gaulier),力求以玩耍(Le Jeu)及愉悅(Pleasure)為教學核心,試圖透過演員在表演過程中尋求自己的個人特質,除了能在排演過程中逐漸建構具有特色的劇本之外,更能因此突顯演員自己的演出價值。而在本次《魔梯之夜》的演出當中,導演陳雪甄就運用此種方式作為劇團的一個階段性實驗演出,縱使開演前不斷強調此劇可能不會很好笑,但觀眾的反應已經得到了最好的答案,對此,整齣劇可以略分為三大基本的部分去思考:演員、觀眾、空間。
演員的表現往往是一齣戲劇中最重要的核心,在喜劇裡尤是。一般印象中的喜劇,常以大量對白來建構劇本所要表達的幽默,以笑話、俚語、調侃或反諷的方式,時而搭配誇張的表情而放大情節中的笑點。在《魔梯之夜》裡的演員卻是以使用肢體動作、面部表情兩件簡單的元素而製造生活中的小幽默,對白幾乎沒有,取而代之的是音樂的節奏,讓人想起豆豆先生與卓別林的滑稽效果。在這齣劇有兩種演員,一位是固定出來串場的主持人,另一種就是負責劇情演出的演員,主要角色有舞者、學生、戴面具的人物、孕婦等,這些看似日常生活中的路人,反而更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此外,主持人所展現的調性在劇場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本次演出的主持人,並非一開始就使用語言與旁白的方式介紹演員,而是使用眼神凝視觀眾,或是反覆不定而又緩慢的手部動作,加上與觀眾的肢體互動,營造不需要任何口說語言上的說明,觀眾就能「看」出整齣劇應該要抱持何種心境與反應來觀賞。而每一個小段落中的演員在演出的過程中,使用了模仿與強烈對比的誇張演出來引導觀眾看戲的思維,並結合時事與日常生活,如熊貓新聞事件、孕婦讓座的情節等,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國中女學生摘下眼鏡前後的劇烈表現,原本應該是規矩的女學生在孕婦將之摘下眼鏡之後,成為了激烈的武術狂熱分子,讓現場的觀眾頓時爆笑而熱絡了起來,彷彿釋放了心中的壓力。


劇場演出如何讓觀眾進入角色與情節當中是一齣劇能否成功的關鍵,本次演出最大特色是安排讓觀眾可以利用桌面上的紙團,針對自己所喜歡的演員並認為它是最爆笑的演出便可以丟向他,丟的越多越能表現觀眾有多喜愛,有趣的是,這樣的「觀眾評分」方式也是利用觀眾的肢體參與而非語言及對白。仔細思考,在觀眾入場的時間裡,演員早已換上自己角色中的裝扮而開始在場中與觀眾們進行互動,無論是因為剛好有朋友可以寒暄,或在舞台上開始自拍等行為,讓觀眾並不容易察覺演員的存在,彷彿演員也是自己的朋友一般,突顯出這齣劇的日常狀態與生命或生活的思考。因而,觀眾更容易進入劇情當中,尤其是情結融入了社會文化的特性,有同志情節、身材問題、戀愛遐想與生活壓抑等等,都透過肢體語言的表現讓國際友人也可以輕易地融入爆笑的想像空間裡。縱使看似是默劇的表現,但總讓人想起如同美國影集《六人行》(Friends)的無俚頭,更可能是無對白的版本,搭配時事與日常小事,透過演員誇張的演出與面部表情的猙獰,讓觀眾的心靈也透過視覺上的接收而互動起來,並建立起共鳴的橋樑。
能夠拉近演員與觀眾之間的距離,無非是必須讓整個演出置入狹小的劇場空間,才能讓彼此有更擁擠的氣氛,也更能貼近生活的苦悶。事實上,實驗型的小劇場形式在台灣早已行之有年,1980年代以蘭陵劇坊和實驗劇展開始的一種新劇場運動,創作者和表演者紛紛在小型場地如自家公寓裡排練。近幾年在台北的咖啡廳或獨立書店裡,許多單位都騰出地下室的空間或廚房後方倉庫等,提供做為每週展演的場地,無論是劇團演出或播放影片,而臺北藝穗節與超親密小細節等單位更是經常尋求替代形展演合作的團隊。這樣的發展讓劇場表演在台灣的形式有了更多的變化與實驗,尤其在高度忙碌的都市裡,此種簡短演出與微小的空間反而讓人與人之間有了更緊密的接觸,這些實驗表演成為了下班後的娛樂,尤其是喜劇更能提供放鬆與紓壓的效果。而本次觀賞很特別的經驗在於,第一次參與可以一邊看表演一邊吃東西的場域,過去只有在歐美電影中才能看到這樣的印象,而《魔梯之夜》選擇在卡米地喜劇俱樂部(Live Comedy Club Taipei)裡演出,總覺得是結合了戲劇與駐唱兩種元素的一種駐店表演的想像,讓進入此空間的氣氛變得更多變與沉醉。
彷彿,眼睛參與了整個演出的運動,透過視覺看見了日常的幽默想像,在恍惚的世界裡遊蕩在情節之間。
註:本文特別感謝團長陳雪甄提供建議與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