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論我們時
我們在談論什麼
What we talk about,When we talk about us
作者|讓豬仔飛
主編|王煜松
編輯群|林裕軒、林盈潔、何彥諺、許庭甄、湯雅雯、羅婉云 蔡宗勳、魏柏任
封面設計|izhill
定價|NT.400元
《當我們談論我們時我們在談論什麼》為「讓豬仔飛」[1] 二O一八年的計畫,將在二O一八當代一年展-非常廟藝文空間的展位進行展出,也計畫於二O一八獨立出版此書。一六至一八年讓豬仔飛以群體方式在游擊隊展覽裡進行創作發表、呈現臺北夢之表演,也以個人身份面對不同的藝術創作和活動,從策展、創作、比賽、駐村、演員…等活動。讓豬仔飛團隊試圖以複數且多角度的工作模式,完成那些一個人無法完成的事。這次的計畫《當我們談論我們時我們在談論什麼》透過「書」的發行,回看自己,而書名引用自雷蒙德・卡佛的《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2]

十個人先提出自己所關注的主題詞彙,透過整理、分類先將相似的關鍵詞聚集,再把過去五年做過的各種計畫依類型放入各區,分 為「機制/關係/身份」、「在地/駐村/現地製作」、「媒材/方法/敘事」、「觀看/影像/真實/虛構」和「世代/身體/愛/自溺」, 以這五大主軸作為書中的核心。每個人再從自己所提出的關鍵字之外的區域,挑選有興趣的主題為研究對象,期望透過各自關心及擅長的方向,對不同主題提出另一種觀看的方式,交織出聚焦且深入的研究內容。試圖從二O一三年三一八運動至今,我們所做過的各種團體式的計畫、實驗式的計畫、個人的創作開始,對學生時代到現在,五年間的創作進行深入研究、分析與再詮釋。如果把藝術創作視為是「階段性的紀錄」和「留存歷史」的方法,試圖把這些不成熟、不完整的各種創作,做有效的保存。以這樣小範圍卻有世代精神的「獨立刊物」,彌補時代的快速和無法再追溯的歷史,也對這個時代做出反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讓豬仔飛為一藝術團體,原始成員為:王煜松、林裕軒、林盈潔、何彥諺、許庭甄、湯雅雯、楊懿軒、羅婉云、蔡宗勳、魏柏任 ,依照各個計畫不同,參與者有所調整,期望發展成群體複數且多角度的工作模式。
[2] 雷蒙德.卡佛(Raymond Carver)/著,小二/譯,《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譯林2010。
當我們談論我們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序文/王煜松
「我們在談論愛情時,說起來就像知道自己在談論什麼一樣。」——雷蒙德.卡佛《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1
回想起大學時期,有許多的美好回憶、有努力辦展的熱血青春、有荒謬的生活瑣事,它們其實就像一道道細微的海波,隨時間緩緩地向遠處推移,堆疊出整片海,整個大學生涯。此刻,這些如海波的回憶正被新的記憶推向遠方,而我們感受到的,是那終將模糊不清的無奈感。確切來說,無奈感來自於我們無法改變時間驟近,於是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回憶在腦海中模糊遠去,即使身體中有股衝動想拾回一點碎片,卻只剩對於時間的無能為力。
現在這個階段,是我們自2016年大學畢業後,剛好滿兩年的時刻,兩年前的我們正在淡水河上划著船,想像著未來的去處,看似即將划向一個未知的地方,也可說是對當下狀態的一種逃離。在那個時空下,我們能面對和反應的就只是真實的現狀,總是無法退出一段距離,或是對於眼前所發生的事件清晰地回應和釐清,而那些事件就默默地躺在我們的心中。
大學畢業後,雖然彼此還是有聯絡,但也都只是零星的相會,有的人去當演員、有的人去拍電影,也有人轉換跑道當起了策展人,大家在各自的生活中奔走,已經很少有全員到齊的機會了,更別說像大學時期那般,一群人浩浩蕩蕩地創造些什麼。
這本書的起源,其實是來自好幾個夜晚的個別相聚,在那些時刻,大家總會聊到曾經發生過的事情,每個人對事件有不同的想法和理解,可是都有一個共同感慨——這些曾經發生在我們周圍的事件,雖然隱約地形塑出現在的我們,但我們卻不曾將這些事完整地保留和梳理,哪天它們的細節都遺失了,豈不是相當可惜啊!
也許再次聚首的此刻,正是書寫這本書最恰當的時機,對於過去種種還沒淡忘之際,又可以稍微清楚地談論已經不在那樣狀態下的我們。做創作的人,總是善於反映當下,因此透過以前的作品、展覽和活動,能感受出當時我們所面對的一切及社會氛圍,並從某些也許不那麼重要的背景故事中,再次了解為何我們曾經那麼做,那時候的我們到底在想些什麼。
而此刻我們回看過去,那些被我們談論的當下,真的就是我們口中的那個模樣嗎?
____________
1 雷蒙德.卡佛(Raymond Carver)/著,小二/譯,《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譯林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