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oll to top
en zh

沙午烈火

歐靜雲個展

展覽時間:2020/02/08 – 2020/03/14

開幕茶會:2020/02/08(六) 19:00-21:00

座談會:2020/02/22(六) 19:00-21:00

藝術家:歐靜雲

與談人:陳漢聲、劉星佑

地點:VT Artsalon 非常廟藝文空間(台北市中山區新生北路三段56巷17號B1)

比起建築、公共藝術等地標性的外部建設,我更關注於建築「之間」的基礎設施,如馬路的標線或街道傢俱等通行路徑上的細節,也開始會在日常的移動或是旅行中發掘且紀錄,而面 對都市環境中的各種結構與空間規劃也進一步帶出公共性的課題,像是私人路擋這類在空間中的加蓋在台灣很常見,簡單地放置幾個盆摘或是多點巧思的製作水泥或金屬材質的造型物,在路緣空間就像是城牆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加蓋的方式。這類「交界」的接觸開始了一種觀察的模式,視角如同樹根蔓延一般,尋找具有相同狀態的空間與物件。如果把場域設定在一條次要道路,從中心往外或許分別會是車道、停車格、人行道與騎樓,這些空間由不同單位管理或是公私領域的劃分在城市中應該是一件很明確的事,但卻時常在權力之間存在著模糊的交界,形成公共空間共用的狀態,像是人行道上的機車、騎樓的花圃或是水泥填補於高地落差的斷層等。這些界線的細節時常被忽略,卻在垂直水平的街道結構中呈現了自由奔放的元素,改變了路緣的邊線也透出個人私慾的展現,像是一種與空間建立關係的方式。

觀看視角的聚焦也影響著我對藝術的感知與創作狀態,而我試圖理解空間的方式則是對空間中物件生成前圖紙的想像,回溯或許未曾有過的設計圖,也因此更執著於環境邊線與輪廓的掌握,當面對現實場景時會剔除不符合想像的部分,如同一個簡化的過程。移動則是街道的現實,當街道做為場域,移動更是不可避免的元素。身體的移動開始了認識城市的契機,常見的移動方式有走路、騎單車、開車等,而不同的移動方式通常會被分配在不同的區域,也因此會有不同的移動路徑與經驗,卻也時常因為不同的移動方式而產生之間的衝突。因為這些區域的劃分讓我開始對交界有縱向與橫向的概念,分為通道上的過渡與通道之間的交界,但也有一些移動方式像是溜滑板就時常移動於交界上,滑板也是一種認識城市的中介,移動於區域之間也更完整直接的與周邊地景互動,《移動》(Mobility)一書 中提到了建築史學家伊恩.博登(Iain Borden,1962-) 對這個移動工具有的一些詮釋,「滑板以不同而精彩的方式,開啟了與空間交鋒的淺能。和成為跑酷實踐者的行人一樣,空間從先前停滯而死寂的狀態,『甦醒過來』成為『垂直』、『彎曲』和『對稱』。人行道路緣、鐵軌和台階,變得很不一樣的東西。」,透過滑板多樣的移動方式,開啟了城市中新的路徑,讓過渡的過程有一種不同的移動節奏與觀看環境的方式,若藝術創作也是一種與環境的中介,這就是我的作品所企圖呈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