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前哨計畫-終章
德國交流展
切片-凌瑋隆個展
展覽時間:2016/06/04-07/01
地點:德國慕尼黑AOA藝術公寓
策展人:王怡茹
No.84-王德瑜個展
展覽時間:2016/07/09-08/06
地點:德國慕尼黑AOA藝術公寓
Second Hand Emotion ─Alexander Laner & Sofie Bird Møller
展 期:2016/08/13- 2016/09/17
VT Artsalon非常廟藝文空間與德國慕尼黑藝術公寓三年交流合作計劃迄今已經是第三年了。
前面兩年期間,雙方互相推薦策展人到雙方藝術空間策劃展覽,另外由VT Artsalon非常廟藝文空間推薦藝術家至德國駐村並展覽。透過雙方空間平等交流與對話,創立兩地經驗分享的平台,以一種空間對空間的交流提供不同於官方單位的交流對話方式。而為期三年的計劃,從展覽前製、佈展到展後的推廣,這些不僅使兩方藝術行政人員磨合出默契,也可集中累積觀眾群,更能增加雙方空間展覽的力度與能見度。
核心目標
1. 在歐洲有計劃性推廣台灣當代藝術,移植近年國外知名藝術公寓駐村之精隨,創辦台灣當代 藝術交流活動。
2. 促成台灣藝文工作者與國際知名藝術大師以及藝術行政之實質合作經驗。
3. 運用當地空間資源,提升台灣當代藝術文化國際之能見度。
4. 將慕尼黑設為VT於歐洲發展平台,逐步串連歐洲各國,拓展合作計畫。
這個交流合作計畫從前面執行的兩年來看,至今成果相當顯著,對於不同國家策展人而言,除了互相砌磋學習之外,也能了解如何更有效地與異地藝術行政人員合作,也因此雙方的藝術行政人員在面對文化差異的同時,也增進和國外策展人和藝術家合作的經驗;對於駐村藝術家來說,到不同的環境長住一段時間,除了與國外藝術家交流增進其國際合作經驗之外,異於藝術家日常生活的經驗也有助於藝術家創作的靈感,藝術家亦可以國際平台作為創作職涯思考。
第二年度也首次與台北哥德學院合作,除了給與計劃中藝術家在台創作實質補助外,在展覽宣傳上在其院內學園進行推廣宣傳,老師們及學員至VT展場中觀看作品及進行教學。
歌德學院院長柯理及展覽組組長崔延蕙相當肯定VT對於台德文化交流的努力,也表明希望於今年可以進一步洽談更多合作方式。
本計劃中原本只有台灣藝術家可以至德國駐村,目前預計由歌德學院負責藝術家來台駐村的部分,詳細駐村及合作方式正與台北歌德學院洽談中。VT除了本計劃之外,也積極成為台德間交流平台,融和更多單位的支援及合作,望增加更多國際盟友擴大計劃效應。
今年度為計劃中成果驗收年,VT 希望使德國的藝術愛好者更認識了解台灣的藝術家以及台灣,在第一年的時候就有意識地推出兩位藝術家至德國藝術公寓展覽: 陳伯義的高雄紀實攝影和吳燦政的全台灣聲音紀實。兩位藝術家的作品都展現出目前台灣某部分真實的面貌,忠實呈現台灣環境現況。
而第二年推出兩位台灣藝術家對目前台灣精神層面的探討:袁廣鳴的作品為敘述生活跟外在環境反應,何孟娟的作品則展現出亞洲女性面對自身傳統文化,自主意識的抬頭。
第三年將其中一個部分由新生代策展人-王怡茹與年輕藝術家-凌瑋隆接棒,凌瑋隆作品中時常運用自身身體透過單調重複的勞動,使身體逐漸隱沒在這個形體內,成為一個勞動狀態的塑型,本次計劃中將透過策展人與藝術家一同駐村、討論、對話的方式製作一檔現地製作的展覽;
另外一檔將由藝術家王德瑜於德國個展暨駐村兩個月,藝術家預計將幾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至德國AOA展出,德國觀眾將透過藝術家長期對於空間主題的持續性研究,轉換空間與人的主體、客體關係,並讓身體的感官經驗取代視覺經驗,以觀眾與作品的互動體驗值作為一個藝術家提供「進入」作品精神的入門之徑,一個表徵藝術家主觀意識的作品卻包容了參與觀眾的主觀經驗,在互動的機制裡構築了一個共感空間。另外,德國AOA藝術公寓推薦來台藝術家的部分,因尊重彼此空間交流獨立性,藝術家選擇全權交由各自空間決定,本次德國部分將由慕尼黑藝術公寓以及歌德學院決定。
用三年計劃作為短期深耕慕尼黑當代藝術,相信透過這三年VT所在展覽呈現的成熟度、媒材上的多元性以及創作主題的豐富性,這些都讓德國的藝術愛好者藉著在德國藝術公寓的展覽於觀賞台灣藝術家作品之餘,更了解台灣。而對於台灣的觀眾也可透過本計劃看到VT對於成為一個良性互動及公益性國際平台的決心,VT八位成員們從創立以來由個人式的單打獨鬥,到現今將個人式的資源,回饋到空間營運的方式,也成為VT創立十年以來獨有的空間營運特色。
本計畫「台灣-德國:慕尼黑前哨計畫-終章」為VT非常廟藝文空間與德國慕尼黑藝術公寓(Apartment der Kunst,簡稱AOA)第三年也是最後一年的合作。最後一年於台灣的重點展覽,VT透過歌德學院(德國文化中心)的協助邀請享譽國際的德國藝術家夫妻檔Alexander Laner與Sofie Bird Møller來台舉辦雙個展—「Second Hand Emotion」。三年間VT與AOA合作交流的藝術家共12位以及3位策展人,每年計畫包括策展人策劃展、台灣藝術家德國駐村、兩地藝術家雙邊交流個展。這三種方式由不同藝術工作者身分切入觀察及參與計畫內容,透過三種藝術工作者的不同角度的觀察及合作建立起新的或是更多可能性的後續發展。
凌瑋隆個展-切片
凌瑋隆本次於AOA一共展出三件作品,討論身體與空間及時間的關係,影像裡的身體仿佛呆板且重複地被壓縮在影像裡面,呼應著日常生活的困頓。由於慕尼黑的文化背景有別於台灣環境,文化之間的衝擊也對於藝術家凌瑋隆刺激了更多的想法,延續過往自身身體的實踐法則,藝術家特別在AOA現地製作的新作品<睡眠嘗試:氣球、針> 企圖透過進入睡眠的過程,在意識的邊緣與外在的物件維持藝術家所建立的平衡關係。現場觀眾在開幕當天先觀賞藝術家的開幕表演,表演結束後熱烈的詢問藝術家作品的概念及發想、驚訝再入睡之間的混沌中痛苦的醒來之間的過成藝術家如何度過這九天的表演期間,另外開幕來的貴賓及策展人非常讚嘆台灣的當代藝術是如此的有活力及多元性。
王德瑜個展-No.84
七月份由藝術家王德瑜駐村暨個展展開,個展名稱「No.84-王德瑜個展」。王德瑜以大型氣囊式裝置作品聞名,本次展覽沿用79號作品中的陀螺造形氣囊,以白色、粉色兩個充氣裝置將AOA的展覽空間充滿,留下氣囊間的弧形縫隙讓觀眾穿梭其中。觀眾可以進入到氣囊裡面,感受陀螺造形的內部結構所形成的,無限延伸、旋轉而不穩定的空間錯覺。藝術家透過充氣裝置改變展覽空間的氛圍與結構,並提供觀眾予以往不同的觀展經驗。氣囊的半透明薄膜布料如同以所處的空間為形狀,又隨著週圍空氣與光線的流動而變換、呼吸 ,這種對空間的重新詮釋,形成其創作的最大特色,此外,藝術家也鼓勵觀眾盡可能開放自己的感官和知覺,以觸摸、行走探索空間與自己身體間的關係,觀眾反應透過柔軟的氣球將AOA改變成溫柔且包覆的結構,可以不斷的穿梭其中,更可以躺在陀螺造形的內部結構,在大型氣球內部安穩且享受藝術家女性特有的溫暖情感。
兩檔台灣藝術家在德國的展覽為AOA吸引了眾多的觀展人潮,更有許多重要的貴賓及策展人特地於開幕及展覽期間內出席,其中慕尼黑St.Lucas Church Munich的策展人將預計2017年邀請凌瑋隆&王德瑜兩位藝術家在慕尼黑St.Lucas Church Munich教堂舉行雙個展。兩位藝術家都獲得許多德國在地的媒體報導包含之名的南德日報於展覽當天大幅度的報紙及電子報報導、Villa Waldberta電子報、中央社新聞、Wherevent 慕尼黑活動手冊、台灣的中國時報、台新藝評都有許多相關展覽活動報導及露出。
Alexander Laner & Sofie Bird Møller -Second Hand Emotion
在台灣的部分,邀請到享譽國際的德國藝術家夫妻檔Alexander Laner與Sofie Bird Møller來台舉辦雙個展—「Second Hand Emotion」,也是VT與AOA這三年合作來的最後一檔展覽。Alexander Laner是一位知名的行動藝術家“action artist”。Alexander作品常用日常生活的現成舊物,組合成動力雕塑,這次在台灣的駐村Alexander到了知名舊物市集福和橋撿選台灣當地生活舊物,以台灣物品製作新作,展出3件動力雕塑作品,帶著詭異氛圍而幽默的現成物組合。Sofie Bird Møller在台灣駐村的這段時間裡,蒐集台灣報章雜誌,拼貼在台灣常用的木作板材上,用台灣符號完成系列作品;另一個紙上系列,Sofie直接裁下1855年骨董聖經裡的圖片內頁,塗改圖中天使、人類、動物的形像,變成不知名的畸形有機物,但是從透光的紙張背後可以窺視文本本來的樣貌。「Second hand emotion」這檔展覽在VT Artsalon將開拓了唯心論/招魂術與神祕主義的創作,以及將日常物件、如車子、引擎、雜誌…等象徵工業文化及社會轉換成為原始的藝術創作。結果經常是幽默的、超現實的、折衷的但充滿詩意的。
這三年的計畫也引起歌德學院(台北德國文化中心)的注意,從第一年成功接洽了這個計畫開始,VT積極與歌德學院接洽,第二年至第三年期間加入歌德文化中心的宣傳及德語行銷規畫,開發了更多德語觀眾族群,也透過VT真正接觸到台灣當代藝術核心,對他們來說,有最好的藝術家到德國以及可以向台灣的當代藝術愛好者介紹德國藝術家,活絡兩地的藝文發展是歌德學院樂見其成的美事。
慕尼黑前哨計畫-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