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訪談 ft. 新店男孩
Q1 看完《無名之年》這檔展覽的作品後,它帶給你什麼樣的感受呢?
黃小姐/ 學生
因為開幕日人潮較多、聲音吵雜,可以發現人潮多的時候和獨自觀賞的感受很不一樣,排隊等待看作品與能夠沉靜在作品中傳達出不同的感受性。展覽似乎試圖營造了弔詭離異的維度頻率,並由一進入展場迎面而來的漸進聲響吸引著我在視覺觀看上的內在起伏,像是人與自然上的抽離感,力道的曖昧又恰當的不至於被牽著鼻子走。看著偽自然的物與事件放大與融合,展開了一邊懷疑、一邊處於無所謂的在場焦慮;作品間維持相互對話的,又能兼顧觀者的進入與自在,是展覽吸引我的所在之處。
Q2 展場中哪一件作品最吸引你呢?
廖先生/ 攝影師
特別喜歡第二件作品簡單純淨的感覺,在吵雜的環境中越是單純的作品越吸引目光,可以讓我專注在作品中的比例和細節,也產生很多聯想。
L小姐/ 上班族
最後一件錄像作品運用四台影像投射,讓人很好奇它想傳達的意涵。靜物裝置運用臺灣的在地媒材-鐵皮也很有趣,結合投影在牆上、穿旗袍的女生的片段,讓人一看就知道是臺灣藝術家的作品,給人一種在地化的感覺,同時也呈現亞洲人的生活態度。
Q3 你對位於展區最後的錄像裝置作品有什麼樣的感受呢?
黃小姐 / 學生
我覺得蠻有趣的,藝術家透過四部不同角度投射的投影機,使觀眾的身影融入在作品中,以及上面的那盞橘燈所營造的氛圍,很有意思。
陳先生 / 學生
後方的裝置或許被定位為整個展覽的重心,錄像、實體、聲音之間產生了各自衝突的在場,經過創作者們語彙的關鍵接合,精準的嬋述頹廢的自然、文明等現況。例如:在錄像中掃視放任生長的自然環境,那破敗或是刻意佈局的河床、灌木、樹林,已然無法考究是否有任何影響而造就,在呈現卻再次被工業化的鐵皮物切割成造型銳利、不自然的窗景,聲音不帶有任何風聲鳥叫或是烈日的普照,突然窗景有個身著鐵皮的目的不明的出現,驚嘆之餘還出現了「什麼是正常?」、「這自然環境正常嗎?」「那是人嗎?」、「是人在那裡很正常嗎?」、「那乘載的物件正常嗎?」、「他要去哪裡?」…等耐人尋味的問題。


Q4《無名之年》以全球疫情的影響為題,你對於此命名有什麼想法嗎?
廖先生/ 攝影師
在VT的空間中看這檔展覽,因為門口大片玻璃會讓我聯想到疫情期間待在家,只能透過玻璃觀看外在世界的感覺。
L小姐/ 上班族
我覺得這個命名很貼切,今年因為疫情成了很特別的一年,以前人們總認為自己可以做很多事,直到疫情發生,人們才意識到自己的渺小,開始認真地想為環境做些事情。這次題目我覺得有呼應到這個概念,讓人重新思考可以為環境做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