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訪談 ft.
另存新檔SaveAs - 李亦凡個展
Q1 : 您是如何利用作品和空間的關係去處理這次整個展覽呈現的氛圍?
這次主要是VR作品,「另存新檔SaveAs」這檔展覽的大多數物件,都是過去創作所產生的「殘留物」,其中也包含過去大量出現的角色,以及創作過程中所留存的錯誤錄音。同時,此次展覽也是一種細微變化的實驗性作品,觀眾戴上VR眼鏡後除了會看見虛擬場景,眼鏡邊緣也會滲露出展場不斷改變的環境光,我想利用這樣同步一虛一實的重疊交錯,讓觀眾產生難以察覺的微妙感受。
Q2 : 您這次在展覽空間中一樣保持以往作品的特色,我們可以看到這次的展覽觀中將在展場遊走,來回穿梭,為什麼會想要讓觀眾這樣和作品互動?
我已經厭倦了現在作品中的角色,同時也想把這次的展出作為近幾年創作的斷點和回顧,因此我將這次的作品當作一個過往創作歷程的「總結」。這次的展覽不是一個宏大敘述的世界觀,而是更偏向於細微的經驗,由隨機性的台詞、無限次的重複播放、錄音內容與人物之間的融接等,讓虛擬環境內的角色去挑釁、引領和嚇觀眾。
Q3 : 在過往的作品的脈絡中,「遊戲引擎」和「時實影像」這兩個概念不管在作品空間還是創作工具中都有執行,這次展覽是由「生活偶發」事件作為引導,那這樣的真實和虛幻間是怎麼樣去設定或或處理的?
我平常一直將VR遊戲引擎作為拍攝的主要創作工具,但是以前所創作的作品從未把這項工具作為主要觀眾體驗的方式和呈現。而在「生活偶發」的事件上,作品內有很大的層面是關於「平時的生活狀態」和「情感輸出」,藉由不斷地和過去的作品對話,讓「技術」和「經驗」來回間似乎貼合了真實與虛幻。
Q4 : 以往您的作品呈現(文本)和創作的過程(開發技術)是密不可分的;其中作品「過程」和「作品的內容」會產生來回的對話,那您這次的作品呈現的狀態呢?
遊戲引擎的特性是拍攝完,檔案即為永久的存在資料庫內和傳統動畫分別。這次有點利用這樣的特性,把已存在的檔案以全新的角度去編排、輸出。對於我,作品內容很難決定結束或完成的一天,讓它「隨機播放」下去、不斷的循環,似乎是一個更有機的狀態。
Q1 : 一開始對於簡短富有生活感的故事,讓你對於作品有什麼想像?
-張先生/自由業
之前就有觀看過藝術家過往的作品,他的創作風格非常強烈,可以直覺性的對應、辨認出屬於他的作品。
-吳先生/研究生
身為藝術學院內的學生,在學習歷程中會產生既定的價值和印象,大概能形塑出對於作品的想像。這件作品的主體是VR,所以我認為必須要親身到展場來觀看,才能成立。
-石先生/藝術家
我的感受大概是受到藝術家看似沒有任何工法、簡易美學的佈展方式所影響,如板材、板材上所輸出的電腦去背圖示和電線配置等。
-黃先生/藝術家
進來的時候第一眼注意到的是「燈條配線的裸露」和「裝置的擺放方式」,這樣策展的方式有別於一般的形式,兩者之間似是透露出藝術家的隨性,又像是刻意安排的另類符號。
Q2 : 對於展覽呈現出的藝術家的異想空間,有什麼想法?
-吳先生/研究生
對於板材上的圖像(包括人的器官、AI製圖的背景等等),會讓人想要進一步去理解藝術家是以怎麼樣的方式做篩選。但回到感受上時,這個作品又像是日常生活中打開3C產品,不斷地在這樣的平滑世界中大量的瀏覽和滑動,彷彿是現代生活的總結。
-石先生/藝術家
這次展覽的呈現像是藝術家日常生活瑣碎的變形,藉由處理的媒介去形塑世界觀。而和過往作品較不同的部分在於,這次藝術家把「碎裂、零碎」的特點創造的更為極致,加上VR的觀看方式,又給予場域中的觀眾更多不同的資訊,讓我們自身去臆想、拼裝。
Q3 : 在展覽中,對於在真實場景和VR 虛擬世界中來回轉換,有什麼感受?
-張先生/自由業
以往在我觀看過的VR作品中,都會偏向在虛擬世界裡創造與真實世界不同的空間。但這次藝術家的作品中,反其道而行,把虛擬和真實的兩者時空的距離拉近,反而是把我從中「抽離而非沈浸」。
-吳先生/研究生
在VR世界裡觀眾是屬於「被動的模式」,藝術家給予我們會如何觀看,且在虛擬世界裡也能呈現超乎常理的狀態。同時錄像裡的角色也不斷地點醒觀眾這裡是虛假的世界。
-何小姐/學生
身為新媒體藝術科系的學生,作品曾經嘗試過把真實和虛擬的空間進行混淆,那是很困難的。看到藝術家的作品之後,暸解到「技術層面」是需要到達一種非常頂尖的狀態,才能自然的融合兩者。
Q4 : 整個展覽空間讓你最有感觸或最有印象的是什麼?
-吳先生/研究生
藝術家把虛擬和真實,兩者空間的距離縮減的很微小,戴上VR裝置和拿下,彷彿就是在同一個時空中。
-蔡小姐/學生
我覺得是戴上VR之後的視線,我會想看清楚虛擬世界裡和真實空間中不同的符號,像是手部的雕塑、地板上的污漬等等,但藝術家好像有刻意去模糊畫面和利用VR裡的角色去遮擋觀眾的視線,有點反轉平常觀展的方式。
-何小姐/學生
場域中裸露的電線,平時在學院裡會被要求在這樣的空間中接線必須是完好的,但在展覽中卻是相反的。接續在觀看完VR的作品後,地板上碎裂的物件,有點像在呼應現實中的狀態。
Q5 : 近幾年VR融合藝術的呈現方式日漸增加,您對於這樣的方式喜不喜歡或有什麼看法?
-石先生/藝術家
VR就單純是一個媒材,我覺得藝術本身就會和當代產生連結,這是必然發生的事情,技術的提升也可以多一項創作的方式,這是很自然的。
-蔡小姐/學生
我覺得蠻鼓勵的,因為自己也是創作者,也會想學習VR的相關技術,去利用在作品中。
-黃先生/藝術家
科技介入藝術這是一個必然的走向,就和科技影響我們生活一樣,是順理成章的。但藝術家就是要在這種狀態中,去尋找出有別於生活上的突破,這是身為創作者必須要思考的。
-何小姐/學生
本身是喜歡的,但這個技術是不斷的提升,也同時往5G的方向前進,會擔心自己在學習的過程中,前輩已經到達了遙不可及的目標。所以對於VR是抱持者既期待又害怕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