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部區域/異邦-
亞州獨立藝術空間連線
展 期:2013/06/29 – 2013/07/27
開幕酒會:2013/06/29 (六) 19:00
策展人:吳達坤
藝術家:李少莊、陳學剛、陳擎耀、陳伯義、程展緯、何穎雅 + Fotini Lazaridou-HatzigogaJEON、全濬晧、鄭惠蓮、姜顯郁、金聖淵、林書楷、羅至傑、羅巍、吳方州、施援程、鈴木貴彥、唐重、黃乃忠、吳其育、吳燦政、徐勇
參與空間:
北京 – Eshu Art House 藝述館
香港 – Wooferten 活化廳
釜山 – Openspace Bae
臺北 – FreeS Art Space 福利社
臺北 – VT Artsalon 非常廟藝文空間
澳門 – Ox Warehouse 牛房倉庫
展覽地點:VT Artsalon 非常廟藝文空間、 FreeS 福利社
/ 座談會 /
時間:2013/06/29 (六) 14:00 – 17:00
座談地點:文化大學大新館圓型演講廳 (台北市延平南路127號)

不同步區域 ∕ 異邦 Asynchronous States
文│吳達坤
前言
「亞洲獨立藝術空間連線」(AIA Asia in Independent Asia,以下簡稱AIA連線)是一個串聯亞洲獨立藝文空間的計畫,目前組成單位來自台灣、中國、韓國、香港與澳門共六個獨立藝術空間。本計畫擘劃兩年時間,台北為計畫的第一站,未來將與各國替代空間進行不同主題的展示與論壇,預計每年一次,巡迴於亞洲各城市。2011年非常廟藝文空間(VT Artsalon,以下簡稱VT)曾經出版了《搞空間─亞洲後替代空間》,為台灣少見的亞洲獨立空間介紹性專書,可被視為是AIA這個結盟策略的暖身,而「不同步區域/異邦」一展與AIA連線的成立則是由出版跨向實體展覽與論壇的第二步。
後全球化時代之下
在解釋「不同步區域/異邦」這主題之前,我們首先來看看多年前的維多莉亞時代。19世紀盛值巔峰的大不列顛帝國,因為要管理包括亞洲在內的龐大國土而訓練出一套的精於外交政策與數字化管理的現代文官,讓他們鞏固帝國利益與女王的旨意。同一個時代,西方經歷工業革命,制式化的生產線帶來更有效率的商品與文化傳遞,這是咸信的第一次的全球化思想。而回顧更早的中國科舉制度,其實也是企圖為過去中原的皇帝訓練出能夠管理龐大帝國疆土的技術官僚。此刻無論從地理上或是制度上看來,近代的亞洲無疑是經歷了高密度的政治與文化的外在影響,過去中國歷史上界定「異邦」的中原文化思維,早已轉變成為區域中心或多元中心的概念。在21世紀的世界全面被全球化浪潮席捲之後,亞洲該如重新界定自己與世界的關係?
過去的亞洲VS今日的亞洲
最初「Asia」這詞是由腓尼基語「Asu」轉化而來,到西元前一世紀時,Asia成為羅馬帝國一個行省的名稱而延用至今,19世紀殖民主義高峰時期,亞洲意味著歐洲殖民母國那片物產豐饒的土地資產。也可以說,第一個亞洲的概念是使自西方的。相當諷刺地,對「亞洲人」而言,亞洲恐怕是一個外來名詞。而當時間來到了亞洲在思想層面更深刻自覺的時代時,如何重新詮釋這個「外來用語」也成了亞洲當代藝術家的顯要課題之一。什麼是亞洲?為何需要亞洲這個概念?在政治上與文化上,亞洲這個概念(被誰)投射著甚麼樣的利益與理想?
不同步國家 ∕ 不同步狀態
在亞洲各個國家,因著政治與文化的差異,藝術生態亦衍生出不同的生長策略。問題在於,這策略的相異之處可否被清楚的描繪,而這些個別地區的策策略又可否彼此截長補短,因而得以開發出更多積極的策略來因應其在地情勢?「不同步區域∕異邦」一展企圖提出一個比較的可能,並在這個比較過程中,凸顯這種每個制度∕國家(states)的不同步 (asynchronous) 狀態(states),又或者,我們也可將這一比較視為是一種政治學上的轉換現象考察。
以亞洲之名
藝術家∕藝術團體總是那處於社會夾縫之間的邊緣聲音,AIA以及「不同步區域∕異邦」一展的另一個意圖即是藉由這一個考察,將這些邊緣者的政治策略加以結盟並壯大。AIA不只希望可以用展覽做為交流形式,同時也期望能透過各國空間在台北的工作過程及高峰論壇,把這些空間的經驗以及發展脈絡跟彼此分享,藉此為亞洲替代空間(alternative space)∕藝術家空間( artist-run space)發現其潛在共有的特質、發展策略與創意,並進一步的,在這些發展經驗上發現某種「亞洲性」的積極可能,以「亞洲之名」開創相對於以西方為主導的當代藝術論述,詮釋出更清晰的亞洲主體性。
藝術在世界的分工中
過去數百年的近現代文明大抵是以單一價值觀點來對待這個世界,這個觀點想像有一個整體的,普世的發展模式,忽略每個區域的政經、地理等先天條件,不協調的機制也讓環境、人類也因此付出許多代價。但今日的世界選擇了朝向分工的方向運行,無論是一家麥當勞加盟店,或者是一家專推錄像藝術的非營利畫廊,這些分工各自跟隨某個信仰或價值體系,從未同心協力地朝向某個想像的理想前進,但他們都在發揮作用。我們走訪世界各地後發現,藝術家們也是一樣,對應機制呈現出不對稱的發展,在這世界形成許多小型分工體系,讓資源互補 (與衝突)。因此,這個由亞洲六個藝術家機構所集合起來的連線,它作為一個概念起點,也被期許能是個運行機制,亦或是一群亞洲藝術家的宣言。這是一個以藝術作為信仰而結合的亞洲連線,它亦被期許為一個能謀合這「不同步的」一切的機制,一個從哲學家到藝術家再到今日世界分工體系的重要環節。







